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作者:太仓市荣文中学 时间:2024-03-06 点击数: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调查报告
太仓市荣文中学课题组
学校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和直接实施者,其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式的理解与选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正确认识并选用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用与转变,以期为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提供依据与建议。
为了分析我校师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状,在2021年12月本课题组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荣文中学师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样本中,七年级100 份,所占比例为34.4 %;八年级97份, 所占比例为33.3 %;九年级94份,所占比例为32.4 %,教师问卷30份,观察各学科课堂29节,访问教师11人。探析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教师教学方式选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教师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现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多种教学方式均有使用,但传统教学方式仍占很大比重,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
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选用
教师问卷中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选用的数据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讲授式、问答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均有涉及。但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课堂教学仍不能跳出旧传统、老模式的圈子。讲授式还是占比达到50%以上,讲授式和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占课堂教学方式的80%。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交流中老师表示“对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并未将其完全落实于教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进行教学。
2.学生过度依赖讲授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意识和持续探究力
在“你最不喜欢的老师上课方式”调查中,有3.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有49.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采用问答式教学方式,有 16.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采用合作式教学方式,有30.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这说明至少有一半学生不太喜欢老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不少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过度依赖教师的讲授,这在“对你来说,哪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最高(指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一问中得到印证,竟有3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讲到底”的方式效率最高,可见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认真听就会有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新型教学方式存在抵触心理。
在问卷中,对于“上新课前,你会提前预习并提出问题吗”一问,3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布置才去看”,30%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教到哪看到哪”,主动预习的学生只占13%;对于“学习中遇到不懂之处,你经常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一问,只有24%的学生选择主动查找资料,65%的学生是等着老师公布答案;对于“在课堂上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吗”一问,只有8%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想法,26%的学生不敢发言, 40%的学生偶尔发表意见。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淡薄的现象。原因何在? 我们也在问卷中找到了答案。对于“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中,36%的学生选择了“师生间一问一答”,39%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还有16% 和9%的学生分别选择了“自由搜集”和“老师一讲到底”,说明他们并不希望参与学习合作交流活动。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大多缺乏对问题的持续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不善于提问,不勇于纠错。关于“试卷讲评”一问中, 30%的学生认为“老师把试卷中的错题从头至尾讲一遍”比较好,70%的学生认为“自己改正,同桌讨论后在全班展示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再做几道同类题目巩固”比较好。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能做到并愿意这样做。
关于“你在课堂上是否愿意跟同学深入交流问题”一问,6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随机采访几位教师后发现, 对于问题的持续探究,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班干部撑场面。调查学生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害怕出错,缺乏探究的勇气。
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
多年以来“以本为纲”的教学惯例使得教师能教有字的书,但要“下水”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教师一时却无从下手。长期以来,教师基本形成了教一门、专一门的单学科定式,形成了理解、讲解教材的定型教法,习惯于课堂、教材的传统模式,长于用本本知识向学生灌输、传授、解惑。面对课改的要求。从内容 看,从单学科向跨学科延伸,难度太;从教学形式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社会、生活实践,顾虑大;从角色看,从原来的组织者、主讲者变为合作者、指导者,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从实践看,教师本身就缺乏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探索与实践,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难以“下水”指导。加之师资素质跟不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我设计、自行完成便停留在研究性学习任务上.而没有落实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过程”这一本质上。
2.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更重视学生笔试成绩
“应试教育”虽一直受到教育界的批判,但其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计划,也同样影响着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选用。在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而讲授式教学作为已经实践且成功的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备受推崇。
在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 探究式教学活动较少,教学中主要还是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教师在访谈中说道:“我们也知道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好,但这些教学形式花费的时间太多了,现在的中考升学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农村的初中,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再不抓紧,就更不行了。” 有学生也表示“我马上就上要中考了了,为了能上个好点的高中,我妈说了,要多听老师讲,多做练习。”由此可见,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教学的第一位,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将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无法全面彰显新教育改革的优势。因此,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教学依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仍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3.教师改革有课堂教学方式的意愿,但缺少的有力支持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老师们都能认识到转变教学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自我规划,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大发展的要求,但是都认为缺乏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是学校硬件上的缺乏,如在教学场地、设备、资源等的有限性。如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有些陈旧,而且大部分都是给学生看的,很少有适合教师的书籍,所以我们现在都买书或者直接从网络上查看教学资料”。也有教师提到“由于学校的实验操作器材较少且,学生自己使用器材又比较慢,所以对老师就将很多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由此可见,缺少硬件支持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变革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另一方面,97.7%的教师希望得到真实、有用、高水平的专家培训,87.2%
的教师认为要加强教育科研,用教研指导教改。80.5%的教师认为学校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动真格,“请进来、送出去”。但是教师接受新教育理念的途径有限,大多是通过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等活动进行学习。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方式方面的培训学习。有教师这样说道“我参加的各种培训学习是不少,但没有针对教学方式转变方面的学习机会”,也有提到“我一般都是从网上看到这样的教学形式,然后我在教学中尝试,但往往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后来就很少尝试了”。同时,学校师资有限以致于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难以脱身,如有教师提出“我觉得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很好,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以及观摩学习,我的课务不能由别的老师承担。”
思考和建议
上述调查表明:新课程理念下我校教师心态总体上是积极的、良好的、健康的,虽然对传统教学方式有过多的依恋,这是正常的现象;对培训的渴望,对教育科研的理解,都如实地反映了当前教师的教学心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新理念、新方式。
(一)教师层面: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基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方式选用的反思,将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落于教学实际,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发现。
学生层面: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适应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的重点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的主体性地位,开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身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得到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应在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师生双方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应当积极配合,努力适应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层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对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学校应当为各科教师提供参加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学习、培训机会,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使用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教师使用课堂教学方式的能力,鼓励教师将新型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监督并加以指导,充实改善教学条件,并取得学生家长对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