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作者:马庆燕包群英 时间:2023-12-12 点击数: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场景式学习本课题中的场景,指的是在学校专用教室、校园区角、普通教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学习地点及空间,通过现实和虚拟的布置,还原学习映射出的真实背景、环境等要素,构建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学习场景。场景式学习是利用这些学习地点和空间,通过资源建设、环境布置、活动设计、活动开展等环节,解决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情境单调、学习效果低效等问题。通过构建场景、浸入场景、创设任务、体验学习、完成项目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场景式学习具有还原性、整合性、互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

2.学科育人: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本质内容超越学科知识,指向知识、能力、品质等各方面素养。学科育人不是单一的德育或智育活动,而是既要实现知识层面的育人目标,也要实现价值层面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开展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育活动,培养“学做人、会做事、善合作、乐求知”的时代学子,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3.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是学科性的,体现学科特质,紧扣学科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科思维;也是跨学科的,具有综合性,指向关键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需要不同学习地点及空间的支持,需要组织教师梳理教材中的学科场景,挖掘各科教材中“知识”背后的真实场景,建设相对固化的基础场景,如“VR教室”,“数学实验室”、“云上史学馆”、“英语角”等专用教室及校园区角或链接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学习场景。各学科依托固化场景,结合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准备临时场景,做到场景与学习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整合。例如英语学科7A Unit5 Lets celebrate中,学习的主题是了解中外著名的节日和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在学习万圣节这一课时中,教师在固化场景“英语角”中,准备音乐、生词图片、万圣节海报、南瓜灯等临时场景,构建万圣节学习场景,学生穿着万圣节服装、佩戴面具,浸入场景。教师创设万圣节知识词汇通关、正误判断、角色扮演“trick or treat”、庆祝方式归纳等环节,体现场景式学习的还原性、整合性、互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目前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关于学科育人的相关研究。根据已有的文献表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学科育人”这一概念的出现与深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统筹各个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全科育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期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有深刻的总结,“在明确培养什么人之后,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质量观和培养体系十分重要”,“学科育人”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知网获取数据,以“学科育人”为主题搜索,对于其中理论类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学科育人的内在逻辑、学科育人功能等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罗海风、周达、刘坚等人提出学科育人是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潜质的过程,是挖掘、体悟学科符号系统内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有效引导的过程,是教学各环节、各方面随机化育人的过程。成尚荣指出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切入口和实现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学科育人与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教书育人紧密相连,又有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学科育人更注重学科特质、独当之任和独特功能,将育人落实在学科学习中。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实现学科育人的抓手,成尚荣提出要利用好三科教材统编教材,提升统编教材使用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使用,要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理念与目标,塑造学科之魂、开启学科之眼、把握学科之法,探索学科育人的基本途径,努力建构学科育人范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孙朝仁人认为数学实验是数学学科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让“差异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关于场景理论的相关研究。通过知网获取数据,以“场景学习”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在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中,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学习场景是为了应对当前儿童思维多样化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如思维碎片化、形象思维乏力、学生自主思考缺失、忽视批判性思维等,并提出了建构学习场景的策略。唐晓勇在研究中指出,当今课程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设计学习空间,重新建构学习场景。他认为,学习空间的变革应该关注“以人为中心”、“以人为链接点”的学习生态构建,把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空间与课程深层次关联;而学习场景的重构,是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场景中,进行浸润式渗透式的学习,打破“教室为主要学习阵地”这一观念。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学校研究幼儿园、小学研究较多,以江苏南京市牌楼三小为代表,开展了“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实践研究,主张让儿童成为场景学习的感知者;让情感伴随儿童场景学习的全过程。通过重构学习环境,点燃儿童思维,实现教学变革。浙江省教育厅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的场景式项目学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该场馆场景式项目学习空间的布置、预约和使用方法,场景式项目学习具体课程设置,场景式项目学习真实化情景、问题化引导、职业化体验的学习机制。周素娟认为基于学科育人的小学数学课程至少应该包括学科教学和跨学科融合两个维度。小学数学与戏剧有机融合,构建指向学科育人的学习场域,既能让儿童在较为轻松、具象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又能把儿童从课堂引向课外,使其在戏剧表演中加深数学理解,增强合作意识,建立美好情感,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现有的“学科育人”理念大多结合具体学科探究学科育人价值,如小学数学、中学历史、高中思政等等,也有部分结合具体途径实现学科育人,如合理利用统编版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与转化、作业设计等方面。但将学科育人与场景结合的文章还不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范式。同时,各研究者都认识到真实场景对于知识学习与运用具有推进作用,但其中大部分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相关,设置的场景多为校外场景如博物馆、研学旅行、户外移动活动等,指向的是体验活动,对校园内、学科课堂上真实场景建构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创新性。

(二) 本课题研究意义

以学科育人的理念,立足学校教学实际,开展“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研究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研究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

将学科育人理念与场景理论相融合,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有利于对场景式学习作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校本化的实践。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厘清学科育人理念、场景理论的相关教育理念、核心概念及内涵特征,构建场景式学习这一学习范式,促进教学变革,落实学科育人理念,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理性观点和实践案例。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以学科育人理念为指导,以场景式学习为载体,通过资源建设、环境布置、活动设计、活动开展等环节,解决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情境单调、学习效果低效等问题。通过构建场景、浸入场景、创设任务、体验学习、完成项目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探索一条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优化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布置真实的学科学习场景,形成浸润式的学习文化,深层次关联学习空间探索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新型活动方式,进一步落实学科育人理念,开展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育活动,培养“学做人、会做事、善合作、乐求知”的时代学子,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形成对学科育人理念、场景式学习等概念的理性认识及现状的把握。

2.系统规划各学科场景建设的内容、构成要素、建设原则,构建各学科学习场景。

3.形成场景式学习范式,场景式学习设计策略、课堂评价、应用策略等。

(二)研究内容

1.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理论研究。对学科育人、场景式学习等核心概念的文献研究,厘清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

2.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现状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等方式,分析本校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了解本校学生对开展场景式学习的需求,对学校开展场景式学习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

3.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建设研究。基于初中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学科育人目标和学校现状,系统规划研究各学科场景建设的内容,建设学校专用教室、校园区角、普通教室、校外实践基地等相对固化的学习场景,各学科准备常用的动态的临时场景各学科构建不同课型的学习场景。

4.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课堂实践的研究。一方面是课堂设计策略的研究,指的是不同学科在专用教室普通教室、校园区角中,开展场景式学习的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设计策略的研究;另一方面是运用策略的研究,指的是相对固化的基础场景与可移动的或虚拟的临时场景整合运用策略的研究,形成场景式学习课堂范式。对场景式学习课堂评价进行研究,设计课堂评价量表,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进一步完善场景式学习课堂范式

5.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课外实践的研究。研究各实践活动场景中的学科育人内容,根据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园学习场景,运用学科知识,开展社会场景的学科综合学习,研究社会场景的学科综合学习策略和校园场景延伸学习策略,并总结场景式学习课外实践指导策略的研究。

6.指向学习育人的场景式学习案例研究。研究基础场景个案、临时场景个案、场景式学习课堂个案、场景式学习课外个案、场景式学习学科个案,整合打造精品课案例,形成推广效应。例如:运用理化生等学科知识在校园河体场景中开展水质改善的综合治理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解学科育人理念及场景理论,了解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的不足。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立足于学科育人理念,研究教学的变革,以场景式学习为研究的抓手,探索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新型活动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2021.5-2021.7

建立课题组,课题启动。阅读《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等书,查阅“学科育人”、“场景式学习”等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框架组建子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撰写课题申报书,邀请专家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实施阶段 2021.8-2023.12

前期 2021.8-2022.8

(1)2021.8-2021.10 进一步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开展文献研究,把握“学科育人”、“场景式学习”的核心概念、本质特性。编制调查问卷,面向全校师生调研,进行数据分析,掌握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现状,撰写调查报告。进一步修改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2)2021.10-2022.1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完成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研究的规划设计,研究设计管理与考评机制,落实操作规则,细化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组成员培训。

(3)2022.1-2022.8学校各教研组利用学科半日研修活动,商讨、确定专用教室、普通教室、校园区角物化布置的内容,构建基础场景;学校与校外地点建立合作关系,确定社会场景学科综合学习主题。

中期2022.9-2023.6

(1)全面推进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课内、课外的实践研究,探究实施场景式学习的设计策略、运用策略,形成场景式学习的范式,并建立评价机制。

(2)组织省内专家和县市专家团队,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提升理论认识,进一步优化行动研究。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3)选择典型个案,开展对于个案的跟踪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阶段总结和提炼本课题的阶段成果和实践经验,撰写中期汇报,组织中期评估活动。

(4)后期2023.7-2023.12

(1)围绕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举行多样化的评优展示活动。

(2)对典型课例进行课堂实录,收集整理研究,推介实践与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23.12-2024.6

整理研究成果;汇编课题研究学科优秀教学案例;汇编课题研究系列论文集;撰写结题报告,成果推广。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主要观点

1.面对现有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情境单调、学习效果低效等情况,我们以学科育人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开展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育活动,培养“学做人、会做事、善合作、乐求知”的时代学子,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我们认为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具有还原性、整合性、互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我们通过在学校专用教室、校园区角、普通教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学习地点及空间,进行现实和虚拟的布置,还原学习映射出的真实背景、环境等要素,构建各学科学习场景,学习者浸入到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3.基于学科育人理念,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知识”背后的真实场景,建设相对固化的基础场景,再结合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准备临时场景,做到场景与学习的整合。通过构建场景、浸入场景、创设任务、体验学习、完成项目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习方式的创新:变革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学习场景的创设,无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场景式学习通过教师教学的前期预设梳理教材中的学习场景,建设相对固化的基础学习场景及临时学习场景,为学生创设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场景成为载体,场景成为工具,学生身临其境,人在场景,身在场景,心在场景,思在场景,学在场景。

2.学科育人的创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育活动。在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部分教师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及技能层面的目标上,不能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本课题中的学科育人不是单一的德育或智育活动,而是既要实现知识层面的育人目标,也要实现价值层面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开展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育活动,培养“学做人、会做事、善合作、乐求知”的时代学子,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3.实施路径的创新:学习与场景链接,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环境就是学校、教室。传统印象中,绝大多数的学校在设计上都差不多,每间教室都配置了交互式白板或一体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摆放位置基本固定的课桌椅,教室墙壁上简单装饰。课堂教学依旧是延续了由教师掌握控制权、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模式。本课题中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知识”背后的真实场景,在专用教室、校园区角建设相对固化的基础场景,依托固化场景,结合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准备临时场景,构建学习场景,通过浸入场景、创设任务、体验学习、完成项目等方法,做到场景与学习的整合。根据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园学习场景,运用学科知识,开展社会场景的学科综合学习,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调查报告

文献综述、调查报告

2021.9

包群英

学习场景的物化布置

实景

2022.8

陈益锋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集

2022.12

杨志英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实践课例、相关案例

课堂实录、案例

2022.12

陆志诚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

论文

2023.12

张欢

最终成果(限3项)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24.6

包群英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集

2024.6

张欢

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专著

2024.6

马庆燕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开展“指向学科育人的场景式学习实践研究”是立足学校教学实际的需要,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以学科育人理念为指导,以场景式学习为载体,探索一条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优化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项研究既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操作性。

课题组核心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为苏州市“十二五”、“十三五”课题主持人,承担具体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顺利结题。本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合作意识强。

研究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通过课题研究组织网络的构建,为课题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本课题还拥有省教科研机构学术专家给予全程指导。

2.经费保障: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教科研,对课题研究投入了必要的研究经费,保障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经费及时到位。

3.时间保障:本课题将作为学校“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工作来抓,确保研究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荣文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璜泾镇园林路518号 联系电话:0512-53816560